专家视角 | 黄伟 挑战、趋势与对策:城市共享电单车若干问题探讨
2025-08-142
近日,由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主办的“2025首届城市共享电单车治理与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个城市主管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媒体人士200余人参会,共同围绕共享电单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展开深入探讨。
The First Forum on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hared Electric Bicycles in 2025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黄伟发表《城市共享电单车治理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主旨演讲,通过开放可行性、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关系、停车难题破解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为城市共享电单车行业治理与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一二线城市应逐步开放共享电单车试点,以优势破解管理困局黄伟主任指出,当前部分一二线城市对共享电单车持限制态度,但其担忧的安全、管理等问题,实则更多源于私人电动自行车。共享电单车不仅具备私人电动自行车的所有优点,还拥有更多私人电动自行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一是可在出行目的地(出发地)与公交(地铁)站之间随时实现“门到门”的出行服务,随取随用,出行更为方便;二是共享电单车的日平均使用强度是私人电动自行车的4~7倍,理论上100万辆共享电单车可替代约500万辆私人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需求,共享电单车不仅可降低私人电动自行车的规模,还可减少对停放空间需求;三是统一采购并在政府监管下进行合法合规营运,相比私人电动自行车,共享电单车在车辆合规、遵章骑行、充电安全等各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其管理难度更低,管理成效更优。
他认为,一二线城市具备更高的精细化治理能力,应在高效监管前提下在主城区逐步开放。以北京为例,经开区、昌平区、通州区已分批共投放2.5万辆共享电单车,试点成效显著。
针对开放后的管理,黄伟主任建议搭建“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的监管机制,从车辆(合规备案、规模调控)、营运(准入退出、服务考核)、价格(成本规制、听证程序、必要补贴)、数据(动态信息接入监管平台)四方面实施全方位监管,政企合作共建共享电单车智慧治理平台,打通互联网共享单车智慧治理平台和“多格合一”派单流程平台,形成数字化管理模式。借鉴欧美经验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电动自行车补贴的福利影响:来自瑞典的证据
共享电单车与公交是伙伴而非对手,应协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黄伟主任强调,城市公共交通正面临“投入上升、客流下滑”的困境,2013-2023年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降幅超50%,而小汽车与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并非需求不足,而是服务不到位,无法实现“门到门”的出行,电动自行车某种程度上是市民无奈的选择。
【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交通工具拥有量】
他提出,共享电单车与传统公交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互补的伙伴关系,两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共享电单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延伸补充,可解决“最后一公里”接驳问题,而公交则满足中长距离出行需求。此外,公交企业还可与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开展合作,双方共享公交场站的闲置和富余空间,通过公交设施用地的集约、复合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机动车停车空间不足的问题。传统公交、共享电单车都是未来城市绿色出行链中的重要一环,二者应分工协作、相互成就。
对此,他建议:一是明确共享电单车“辅助性公交”的定位,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新型延伸服务和重要补充,纳入大公交体系;二是推动共享电单车企业与地方公交企业合作,如南昌打造的“公交+公共自行车+共享电单车”立体出行系统和银川尝试的“公交+微公交共享电单车”模式,共享场站资源、推出联合票制;将共享电单车接入一体化的MaaS服务网络,推动平台建设与运营,提供多样化、全过程、高质量的公交出行服务。同时,行业协会需强化行业管理,开展运营企业评级、评奖,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服务标准等;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可持续的共享电单车发展政策环境,配合碳交易平台,研究面向市民发放专款专用的绿色出行补贴。
以“人本思维”破解停车难题,系统化施策优化空间利用停车难、停车乱是共享电单车落地的核心挑战,黄伟主任指出,在一些大城市,非机动车的停车问题严重性并不弱于机动车停车。当前非机动车停车问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自行车停车设施配置不充分;二是停车需求的时空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内停车矛盾异常突出;三是自行车停车管理不到位,无序停车、违规停车比较普遍存在,部分停车空间未能得到合理利用。解决这一问题需三步施策:
首先,确立“人本思维”,在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应优先保障非机动车的停车需求,在地铁车站等区域可适度缩减或腾退小汽车停车场、部分绿地空间,通过生态铺装等方式增加自行车停车面积。其次,差异化实施“一站一策、一点一策”,挖掘建筑退界、桥下、公共绿地等闲置空间,因地制宜增加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在潮汐现象突出区域设置限时停放区。最后,系统化推进“三网融合”绿色出行交通体系:轨道-公交-慢行系统衔接,完善换乘设施;水-路-绿慢行空间连通,拓展骑行与停放空间;可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强化共享电单车的停车管理。
黄伟主任表示,共享电单车的电动化、多样化、共享化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次“2025首届城市共享电单车治理与发展论坛”为各方搭建了交流平台,未来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协同发力,以精细化治理用好管好共享电单车,助力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绿色出行目标贡献力量。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