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主办的“2025首届城市共享电单车治理与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个城市主管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媒体人士200余人参会,共同围绕共享电单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展开深入探讨。
首届城市共享电单车治理与发展论坛
The First Forum on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hared Electric Bicycles in 2025
在城市交通结构加速迭代的当下,公共交通与共享电单车的关系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在“2025首届城市共享电单车治理与发展论坛”上,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教授陈艳艳发表《面向可持续与安全的城市公交与共享电单车融合发展探讨》主旨演讲,聚焦城市公交与共享电单车的融合发展路径,从运营现状、可持续融合策略及安全保障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了兼具实践价值与理论深度的见解,为城市交通可持续与安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陈艳艳教授首先剖析了当前城市交通领域的两大核心业态发展趋势。公共交通方面,近年来面临严峻挑战,2023年常规公交客流量较2019年下降33%,北京地面公交分担率由2012年至2023年降幅近10%。多地出现公交公司停运现象,其背后原因包括客流流失严重,共享单车、电动单车、网约车等新兴模式抢占大量客源;运营成本高,固定成本、能源成本及人均运输成本压力叠加;服务同质化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享电单车的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享电单车投放量约713万辆,覆盖全国31个省。目前行业格局基本形成,已进入稳定发展期,用户群体多元化、商业模式多样化,其中16-34岁用户占比达58.9%,轨道周边骑行占比达23.7%,单次骑行平均距离2.2公里、时长11.6分钟,共享电单车在“最后一公里”和短途补充服务效果显著。
陈艳艳教授指出,共享电单车与常规公交形成了在短途和灵活场景中竞争关系,尤其在1-3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场景中,共享电单车具备“随处可见、能够门到门、点对点、短途即停即骑、灵活便捷”的核心优势,对常规公交替代作用明显,平均替代比例约20%。但竞争规律因地域而异,北方城市公交站点密度低的区域,替代概率和比例显著上升。南方城市替代效应较北方更明显,城区人口数量与替代比例呈正相关。
“构建公交车与共享电单车的融合发展模式,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陈艳艳教授认为,二者融合具有多重可能性。在运力增效方面,共享电单车可延伸公交服务半径至500-1000米以内,吸引“远端”潜在乘客使用公交干线;在运能优化方面,在客流低迷的支线或末梢线路,可由共享电单车承担低密度运输任务,使公交资源集中投放至主干干线,整体运力配置更高效;在数据共享方面,公交公司与电单车运营企业共享出行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客流,实现车辆投放与线路班次的自适应调度,降低运营成本。
以台州为例,台州公交集团推出“台州出行”共享电单车,通过整合现有的城市公交和共享电单车资源,实现“公交+共享电单车”配套式建设、一体化运营共享。以公交站点为核心投放,结合站台改造提供“0距离换乘”,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公交车与共享电单车的融合发展必要性还体现在缓解财政压力,通过分担低客流支线运输减少公交补贴;借助换乘折扣优惠促进客流回流,增加公共交通吸引力;覆盖公交盲区,保障偏远社区基本出行需求,延伸末梢服务与提升出行公平性;减少私家车短途出行,助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陈艳艳教授强调,公交企业运营共享电单车需坚守市场准入公平原则,确保市场竞争环境公正透明。
“安全是共享电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陈艳艳教授指出,“当前行业还存在交通违规行为频发、运维与监管不力、骑行环境与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她提出分层解决方案:
运营企业需承担主体责任,包括严格车辆质量管控,提升车辆刹车、避震、车身强度等安全指标,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用户行为,通过App发布骑行守则,引入黑名单与积分管理机制,对违规用户实行骑行限制,并对守规用户给予积分奖励;运用技术手段主动干预,针对学校、医院等区域自动降速,通过前置摄像头核验用户身份,禁止未成年人解锁车辆。
道路和交通管理部门应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优化,优先在公交枢纽、社区边缘增设非机动车道,实现机非分隔;建立智慧化监管的动态投放机制,依托电子围栏与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动态监测投放情况,并依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各企业投放份额,避免市场垄断;依据《行政许可法》,通过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科学确定共享电单车投放总量上限,将违法骑行行为与平台对接,实现“违法即罚、失信禁骑”。
陈艳艳教授的观点为公交与共享电单车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系统框架,公交与共享电单车融合发展,是顺应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与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唯有以可持续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才能让公交与共享电单车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绿色、更安全的出行选择。这一探讨推动行业从“竞争对立”向“协同共赢”转型,助力构建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城市出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