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数智创行·绿能互通 | 公交创新与慢行融合专题会在穗召开
最新动态
数智创行·绿能互通 | 公交创新与慢行融合专题会在穗召开
2025-09-102

图片

为落实“双碳”目标、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2025年9月5日上午,第二届广州国际公共交通新能源和数字科技产业博览会——“公交创新与慢行融合发展专题会”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专题会由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主办、慢行交通分会承办、智行科技和杭州金通科技协办,以“数智创行·绿能互通”为主题,汇聚国内外行业专家、城市交通主管部门代表及企业负责人,围绕公交与慢行交通深度融合的路径、技术创新与实践经验展开思想碰撞,为破解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365编辑器

当前城市交通正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加速转型,公交系统需从单一运输功能转向多元协同,慢行交通也已成为提升城市活力的关键载体,二者的深度融合是落实“双碳”目标、满足市民高品质出行需求的核心路径。

现代慢行交通体系的认知、方法与实践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城乡慢行交通责任专家李磊,率先从慢行交通概念的由来解读慢行交通的发展。他指出,慢行交通并非“步行+自行车”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交通公平正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需推动其从“城市专属”向“城乡一体化”拓展,从“最后一公里补充”升级为“独立出行系统”。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

城乡慢行交通责任专家 李磊

李磊在对比国内外经验时介绍,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将自行车交通置于重要发展地位,德国交通运输部设有专门的自行车处,2023年针对自行车的投入达5亿欧元(约40多亿人民币),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指标来评价自行车友好城市;我国虽在城市慢行基础设施建设上成果显著,但仍面临电动自行车发展理念差异、道路被占用、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他强调,构建现代慢行交通体系需坚持“快慢平衡”,重视其通勤与休闲双重功能,推动城乡慢行系统协同发展。

“无序”到“智序”——两轮电动车智能新生态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大数据中心主任曹华欣,围绕“无序到秩序,公交慢行融合两轮电动车智能新生态”展开分享。他指出,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3.8亿辆,违规骑行、充电安全、停放混乱等问题凸显,传统“人工监管”模式难以应对海量需求。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大数据中心主任 曹华欣

曹华欣提出“疏堵结合+AI赋能”的治理思路,“疏”即通过共享电动两轮车替代部分私人购车需求,降低用户成本;“堵”则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打通数据孤岛,构建城市级监管平台,实现从“展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他以电池安全管理为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温度、充放电状态,可提前预警80%的过热风险;同时推动公交与电动两轮车融合,打造“出行即服务(MaaS)”无缝模式,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北京慢行与公交融合发展实践和思考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副所长、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常务理事盖春英,分享了超大城市的融合经验。以北京为例,2023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74.3%,部分地铁车站绿色交通接驳比例超95%,其核心在于“顶层设计+精细实施”。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 副所长 盖春英

盖春英介绍,北京2017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目标,编制《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建立“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绿道、滨水慢行路”三网融合技术标准,规定道路空间按“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优先顺序分配路权。在实施中,针对地铁车站、学校等重点区域“一站一策”治理,通过建设完整林荫道、缩小路口转弯半径、优化公交站点设计等措施,保障慢行与公交协同高效。

新加坡公共交通与慢行融合理念与实践



新加坡交通部全国交通学院高级司长、国际公共交通联会亚太区主席叶永乐从国际视野出发,解读“紧凑城市+无缝衔接”的融合理念。新加坡作为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市国家,目标到2040年实现“90%出行可在20分钟内通过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完成”。

新加坡交通部全国交通学院 高级司长 叶永乐

叶永乐提到,新加坡计划2030年实现1300公里骑行网络覆盖,在人流密集区域推行“友好街道”计划,将车辆限速降至30-40公里/小时;同时打造一体化交通枢纽,建设覆盖车站周边400米的有顶连廊,实现公交、地铁与骑行无缝换乘。其“20分钟市镇”规划,让居民从住家出发,20分钟内可达邻里中心、学校、公园等生活设施,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提供重要借鉴。

“主动脉+微循环”构建城市出行生态圈



杭州金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金洪杰,从企业实践视角提出“公交主动脉+两轮微循环”融合模式。他指出,当前公交面临财政补贴降低、出行效率低等问题,而共享电动两轮车需求持续增长,二者并非竞争关系,而是需深度协同。

杭州金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 金洪杰

金洪杰建议公交企业打造具备规范性、公益性特点的“两轮微公交”,通过“四轮+两轮”打通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从经济账、客流账、形象账三个方面来看,两轮微公交可帮助公交企业实现盈亏平衡、提升客流、改善城市形象。在方案选型上,推荐响应政策的助力自行车,通过应用、网点、调度、经营四方面融合,实现公交与两轮微公交协同发展。

银川的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实践



银川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财务总监苏晓林,分享了资源型城市的融合创新路径。银川公交推出“微公交共享电单车”项目,以“常规公交+两轮共享出行”数字化模式,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银川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党委委员、财务总监 苏晓林

苏晓林介绍,共享电单车的主力用户群体是80、90、00后。该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00吨,市民满意度达85.8%。银川公交通过统一规划停放站点、打造“银川智行APP”实现碳积分兑换、动态调配车辆与公交班次等措施,推动公交与慢行交通深度融合,为资源型城市交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

共享出行与公共交通可持续融合发展探索



美团骑行行业发展中心高级总监唐麟,从市场视角分析共享出行与公交的协同价值。目前全国共享电单车日均订单达3000万单,服务覆盖700多个县市区,注册用户约6亿人,已成为公交接驳的重要补充。

美团骑行 行业发展中心高级总监 唐麟

唐麟指出,共享出行与公交融合具备四大价值,服务价值上,延伸公交覆盖范围,深圳通过共享单车使公交站点覆盖率达99.34%、北京试点投放6000辆共享电单车,有效解决轨道交通接驳需求;运营价值上,24小时提供错峰补位服务,有效弥补公交停运空挡出行需求;社会价值上,减少私家车使用与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经济价值上,通过可持续融合发展,为公交系统带来增量收益。他呼吁行业共建“公交+共享”模式,通过联票优惠、数据协同、设施共建,重建公共交通竞争力。



365编辑器

本次专题会通过政策解读、国际经验、城市实践、企业创新等多维度交流,明确了公交与慢行交通融合将秉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设施协同为基础,以生态共建为路径。

未来,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行业理念创新与实践落地,助力各地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图片


图片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城市交通

Chinese Urban Transport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