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ITDP)主办的“电动两三轮车发展策略系列沙龙第三期——电动自行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为管理、电池技术及回收”活动。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大数据中心副主任田超跃受邀参会,并发表题为《基于完整社区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模式》的主题演讲,深度解析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路径,为行业安全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日常出行、即时配送的重要工具,其充电安全问题愈发凸显。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火灾达7048起,违规充电、设施不足等问题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田超跃以“完整社区”为核心切入点,从政策、目标、任务三大维度搭建安全治理框架,为破解行业痛点提供系统性方案。
在政策指引层面,田超跃强调,需紧扣国家关于城市安全、社区治理的相关政策要求,将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纳入完整社区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政策导向明确各主体责任,推动安全治理与社区发展深度融合。建设目标上,他提出以“杜绝充电安全事故、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居民安全意识”为核心,打造“安全、便捷、绿色”的社区电动自行车使用环境,让安全治理成果切实惠及民生。
协会所打造的住建部大院和东城区政府1号院两大智能充电站试点,充分验证和践行了“满电出门”和“满电回家”两种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充电设施布局、建立“物联网设备+监管平台”双重安全监管机制,有效解决了电动自行车充电难、管理乱的问题,实现了安全事故“零发生”。对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测、风险预警与智能处置。可精准识别过充、短路、电池老化等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报警机制并自动切断电源,同时将预警信息同步至社区管理平台与用户终端,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两大试点的成功实践,为全国范围内完整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此次沙龙活动汇聚了管理部门、规划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银川市城市管理局、行业企业等嘉宾也都发表了专业且独到的见解,共同为行业发声。未来,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创新技术落地应用,助力构建电动自行车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为城市交通微循环优化与民生安全保障贡献更大力量。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国城市交通
Chinese Urban
Transport